雷声大,雨点还未下
近日,可能是汪峰放出消息月底要发新歌,所以网上的爆料不断:饿了么骑手因薪资纠纷自焚,郑爽张恒孩子出生证明曝光,腾讯QQ读取浏览器历史,字节跳动开撕百度一审获赔40元,猛料一个接一个。不过,作为安全媒体,嘶吼还是最关注“腾讯QQ读取浏览器历史”这件事。
1月17日,某论坛流出消息:“QQ会读取网页浏览器的历史记录”。随后,该内容被链接到知乎上提问,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时建中同样认为,大数据“杀熟”是商家滥用数据优势的一种典型行为。商家是数据绝对优势占有者,滥用数据绝对优势,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并不鲜见。大数据一旦“杀熟”,针对的是该种消费模式的所有消费者,而非具体消费者。 解决大数据“杀熟”需要建立集体救济机制。时建中坦言,对于个体消费者而言,不一定能够发现“杀熟”,而且发现之后不一定能够保存证据,即便保存之后也不一定会寻求救济,因为救济成本太高。 大数据“杀熟”是价格歧视的一种。中消协披露,有些经营者利用算法进行的价格歧视还包括对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制定不同价格;多次浏览页面的用户面临价格上涨;利用繁复促销规则和算法,实行价格混淆设置,吸引计算真实价格困难的消费者。 不公平算法很隐蔽 消费者容易被压榨 算法本身是一种技术手段,经营者可以利用算法提升经营效率,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优良的产品和服务。 “算法从技术角度来说,的确对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教授苏号朋认为,要客观认识到的是,算法对于商家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营销或者销售工具;对消费者来说,亦不能否认算法,尤其是推荐算法给消费者带来的便利。 在苏号朋看来,算法的正面意义在于,一是降低复杂定价成本;二是降低频繁改价的成本;三是显著提高定价决策的质量。 当然,商家也可以利用算法钻法律的漏洞,实施违法违规行为,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由于商家存在对算法权利的垄断,如果这种算法垄断被滥用,消费者基本无能为力,因为无论是取证本身,还是举证,以及证据被相关执法机构采纳的可能性,目前都存在巨大难度。 “商家借助算法这种技术手段,扩大了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技术鸿沟。”苏号朋坦言,不公平的算法对消费者所造成的侵害,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而且侵害了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 中消协此前根据消费者投诉、有关调查和相关报道,梳理出网络领域涉及消费者权益的算法应用问题包括推荐算法、评价算法、排名算法等不公问题。 比如,通过监测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踪轨迹,如浏览过的页面、广告、商品服务、话题等,有针对性地对消费者进行商业营销。朱剑桥坦言,这类推荐算法利用消费者的数据画像,实施所谓的精准推送。许多消费者误以为自己看到的与旁人无异,导致知情、选择不足。有些经营者通过算法应用推送的商品、服务内容,甚至违背法律和公序良俗。 还有部分平台及平台内经营者为获得好评,运用刷单等方式,编造虚假高分评价,或者隐匿中评、差评,使真实评价无法显现。“虚假评价、评价失实呈现,不仅破坏经营者之间的公平竞争,也对消费者购买决策产生误导。”朱剑桥认为。 此外,平台经营者制定各类排名榜,声称基于消费者好评率、销量等,对各行业或商品服务类别进行排序,引导消费者选择,但具体如何计算得出的难以知晓。 一些线上经营者开展有奖销售、抽奖兑换,特别是部分网络游戏公司经常推送游戏道具抽奖活动,虽然公示中奖(掉落)概率,但是其算法程序不透明,实际中奖概率缺乏管控,屡遭消费者诟病;还有一些平台利用所处优势地位通过算法在流量分配、搜索排名等方面设置障碍和限制,控制平台内经营者开展交易,影响公平竞争和消费者选择。 “一些常见的网络消费领域不公平算法应用,具有技术性和隐蔽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消费者很难通过个体力量与之抗衡。”朱剑桥指出,如果任其无序发展,一方面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公平有序竞争,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会使消费者面临数据算法压榨,成为技术欺凌的对象,甚至被算法扭曲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沦为平台经营者的掌中“玩物”。
不断加强监管协作 (编辑:南通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