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慈善活动信任问题 区块链技术大有可为
响了公信力,公信力决定了社会公益的发展速度。信息披露所需的人工成本,又是掣肘公益机构提升透明度的重要因素。 目前慈善平台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善款使用的透明化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捐款人知道自己捐了多少钱,但不知道有多少钱在什么时间达到了被捐助对象手中,也不知道捐助产生了多大的效果。与此同时,受捐助的对象也出现了信息不对称。 这主要是由于慈善链条的三个关键节点(捐款人、慈善平台以及受款人)是无法相互验证的,对于他们的善款管控,慈善平台难以落实。即便每个节点都有详实准确的记录,仍难以核对每一笔善款的来龙去脉。 《证券日报》:信任机制是解决慈善问题的核心所在。作为信任相关的技术,区块链技术在解决慈善中的信任问题中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郑磊:可以说,在解决善款透明化问题上,区块链技术可以发挥关键作用:首先,捐款人、慈善平台和受款人这三类节点都可以数据上链,将整个流程彻底公开,不管是捐赠者、公众还是需求方,都能清楚看见每笔善款的流向,让每笔善款都能落到实处;其次,区块链技术可以将前中后端的数据打通,使捐赠数据和分配数据都公开,无论捐赠还是调拨、分配和使用,都有一个“时间戳”记录,而且每笔资金可以快速匹配验证;最后,在这个区块链应用中,还可以采用智能合约技术,对于定向捐赠,由智能合约自动执行,不再需要慈善平台的人为干预,但是各方仍可以随时监督和验证定向捐赠的执行情况。 社会慈善,其参与者通过慈善活动就能获得心理满足感,获得社会声誉和认可,这些动力本身就能够起到足够大的驱动力。这时候,可以引入token,作为慈善行为对社会贡献的一种量度工具,其作用类似勋章、奖状和贡献证明等,不必计价和进入交易环节。这可以理解成,通过参与公有链会得到正收益的过程。 事实上,区块链技术要实现融合性发展,需要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对于慈善物资捐赠,由于涉及实体物品的流转和存储,需要将这些环节的数据上链,这就需要借助物联网技术的支持,大量增加的数据量,也需要借力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公益的规模、场景、辐射范围及影响力得到空前扩大,“互联网+公益”、普众慈善、指尖公益等概念逐步进入公益主流。这些模 (编辑:南通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