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控制和可见性的需求仍然减缓云计算应用
在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杨峰看来, 数量的领先并不是它能成功的关键, “虽然我很喜欢SpaceX,一直在学习它,但是哪怕它现在已经发射480多颗星,也不意味着它最终能把这个事情干好。” 这背后,是所有商业航天公司都要遵循的一个本质——实现商业闭环。 实际上,高带宽、低延时的卫星互联网,很容易被认为是5G的竞争者,以星链为代表的卫星互联网会对5G网络形成威胁吗? “甲子光年”从通信能力、投入成本、商业回报等方面展,对卫星互联网与5G进行了比较。 首先,在通信能力上,星链版卫星互联网难撼动5G这棵大树。理论上,5G的峰值下载速度可达20Gbps,实际使用中下载速度为数百M级,网络延迟低于10毫秒。 而按照2015年马斯克宣布推出星链计划时提出的说法,星链目标是向全球任何地区的用户提供至少1Gbps带宽的互联网服务。 换句话说,按马斯克的说法, 在实际运行中,星链的通信能力不会低于5G。 不过仔细比较,便发现其中差异。 按照国际电信联盟 (ITU) 发布的5G标准草案,单个5G宏基站 (通信基站分为宏基站和微基站,以下均指宏基站) 至少要具备20Gbps下行链路的处理能力。而根据星链的资料,其第一期卫星的单星通信容量约为17Gbps~23Gbps,整个星座的数据吞吐量为100Tbps (1T=1024G)左右。 这意味着,单颗星链里的卫星的通信容量跟一个地面基站相当。 这一判断,跟中国信科副总经理陈山枝的观点几乎相同。按照他的测算,目前星链低轨卫星平均频谱效率约为2.5bit/s/Hz (频谱效率是指有用信息速率,通常被用于分析数字调制方式的效率) ,也就是3g水平;而目前5G的平均频谱效率在10bit/s/Hz以上,是星链的4倍。若星链要替代5G,实现与5G相当的通信容量,至少要提供相当于5G基站数量的卫星。 而按照中国的规划,国内5G基站数量未来或将超过1000万座。因此听上去让人震撼的4.2万颗卫星,其实无法匹敌5G的通信能力。 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告诉“甲子光年”: “星链不可能达到5G的速率。” 2019年2月,马斯克旗下SpaceX放出消息,要建100万个地面基站供星链用户使用。 有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用100万个基站来分整个星座100Tbps的通信容量,在同时使用的情况下,平均每个基站仅能获得0.1G的容量。 单个用户至少1Gbps带宽的互联网服务的说法便经不起推敲了。 解释越多,质疑就越多,干脆就闭口不言。 此后,SpaceX对卫星的许多关键细节,例如波束数量、天线功率等信息都讳莫如深。 然后,来算账看成本,如果都以成为未来主流的通信基础设施为目标, 总体来说,星链比5G的成本低。 星链的主要建设成本有三方面:卫星制造成本、卫星发射成本和配套的卫星基站建设成本。 在卫星制造成本上,按照SpaceX早期公布的数据,每颗星链卫星的制造成本为100万美元,但到了2019年底,马斯克透露随着卫星制造进入规模化,其成本已低于50万美元。 在发射成本上,2019年5月SpaceX采用“一箭60星”方式将60颗星链卫星送入太空,这次发射的猎鹰9号火箭是第4次重复使用,总发射成本为3592万美元,折合每颗星的发射成本约60万美元。 按照这个成本计算,一颗卫星制造+发射的成本约为110万美元,4.2万颗卫星发完的总成本约为462亿美元,但是随着制造和发射的规模化发展,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 而地面5G网络的建设成本则包括:主干网络光纤布线成本和基站建设成本。
由于星链前期将主要服务北美地区,因此与其比较的地面通信的也选择在美国。 (编辑:南通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