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微软Windows 10版本2004蓝牙A2DP接收功能?
综上,卫星互联网的总体建设和运营成本更低。 然而,在商业回报上,地面通信网络的回本会更快。 商业回报主要看使用价格和用户数量。 先看卫星互联网。美国早期卫星通信项目铱星的使用成本高达3美元/分钟~8美元/分钟,月使用费用高达数百美元,直至被收购时其用户数也不过2万。 而星链方面,按照马斯克的想法,星链未来向3%的美国偏远地区用户提供服务,预计资费为80美元/月;这大大低于前辈铱星的价格,但略高于美国现有5G的70美元/月的价格。 如果星链还想做全球市场的话,还会面临更严重的价格竞争。以中国为例,目前运营商的5G套餐可以低到每月不足百元 (约15美元) 。 按以上的价格标准,3%的美国用户约为1000万人,每人每月80美元的资费,意味着其一年卫星互联网的收入为96亿美元。 如果按SpaceX为星链计划共投入960亿美元 (460亿卫星成本,500亿基站成本) 计算,10年左右能回本。 再看地面,虽然找每个用户收的费用少,建设成本也更高,但它有一个优势——非常庞大的用户基数。
以美国为例,如果5G实现全国覆盖,其用户数将达到3亿左右,按照每人每月70美元的资费,理论上其每年收入可达2500多亿美元,而其投入是6000多亿美元, 意味着回本只需要3年。 据德勤2017年的一项研究,美国如建设覆盖全国的5G网络,仅在光纤布线上,就需要需要投资1300亿美元~1500亿美元。 这意味着,在都不计算基站建设成本的情况下,地面主干通信网络的耗资是整个星链卫星建设成本的3倍,乍一看好像更贵。 但如果考虑到折旧,其实还是建地面主干网络更便宜。 因为太空中的卫星有寿命限制,按SpaceX披露的信息,一颗星链卫星的寿命约为5年,实际上,2018年开始至今发射的482颗卫星中,有6颗卫星在进入轨道后出现问题,不能正常运转;此外还有3颗卫星正在积极脱离轨道,换句话说就是走向自毁。 因此长期来看,当星链开始运转后,每过5年就要重新发射一批卫星去补位;而光纤的寿命则是20年左右,是星链卫星的4倍。高出的3倍建设成本换4倍的寿命,光纤通信仍有优势。 比较完主干通信网络,再看两种方案中都会涉及的基站建设成本。 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告诉“甲子光年”,这两种基站的建设成本相差不多。 因为星链基站同样需要实现信号穿透,与5G基站的设备会有重合,且星链基站要接收来自太空的信号,还需要配备大天线,因此建设成至少不会低于5G基站。 在建设成本相当的情况下,那就要看两种方案对应的基站数量了。 按SpaceX的设想,星链需要配套在地面建设100万个基站;而地面5G网络如果要实现美国全国覆盖,需要建设900多万座基站 (按一个基站最大覆盖1平方公里,美国陆地面积约916万平方公里) ,是星链的9倍。 早期由于建设规模小,一座5G基站的建设成本近9万美元 (合人民币60万元) ;建设数量增加成本摊薄后,一座5G基站的建设成本约为3万美元~4万美元 (21万人民币~28万人民币) 。如果按照平均建设成本为5万美元计算,建设覆盖全美的5G网络需要花4500亿美元;而星链项目的基站建设成本则是500亿美元左右。因此地面5G基站的建设成本是卫星互联网基站成本的9倍。 实际上,除了建设成本,两种方案都要考虑运营成本。 因为此前已算过卫星的折旧,两个方案可比较的运营成本主要在于基站的折旧和电费。 由于5G的流量远远大于4G,5G设备功耗相比4G大幅增长。根据测算,5G单站满载功率接近3.7KW,是4G基站的近3倍。以0.55元/度的国内平均电价算,单站一年电费约1.8万元 (合2570美元) 。 那么,900万座基站一年的总电费约为230多亿美元。这是一笔不可忽略的费用。
卫星互联网方案中,由于基站总数更小,所以折旧和电费成本也更低。 (编辑:南通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